第435章 苏轼: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!-《历史盘点: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【“农田水利法扰民”】

    因此他尽管没明确表态,也被归为了反对王安石的党羽。

    但苏轼当时的本意确认只是实话实说,就事论事罢了。

    至于程颐程颢,这二位是理学奠基人,是儒家的卫道士,纯粹是看不惯王安石这幅儒法并修的法家嘴脸,骂他‘重利轻义’。

    或是有意,或是无意,王安石到底走上了一条孤家寡人的不归路。

    亲友俱散,独行殉道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王安石一意孤行的往前走,已然闭目塞听,看不见脚下的路。

    途中,他明面上的‘伙伴’背叛了他,把他拉下高台,自己站了上去。

    王安石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施行,竟然选择了不肯再争,只请求对方要保证变法不出问题。

    【熙宁九年,王安石罢相。】

    王安石总是很焦虑的关注新法推行进度,然而神宗不受其扰,渐渐厌倦了他,也常避而不见。

    宋神宗仍然是认可新法,但却意识到下面官员们阴奉阳违的可怕,于是选择先推动官制改革。

    这个阶段史称元丰改制。

    但很可惜的是,改制没推行多久,边疆再乱,西夏大举进攻。

    此前朝野忙于新法的争吵,早就不知把练兵这事儿抛到哪九霄云外去了。

    不出预料的惨败了。

    神宗大受打击,处理完了战败赔款的事情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。

    再后来,太后高氏掌权了一阵子,启用了司马光。

    司马光上台后,竟是大笔一挥,将曾经王安石所有的变法主张全都废掉了。

    王安石得知后,脸色惨白。

    这几乎象征着二人彻底再没有挽回的机会,也象征着政斗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。

    司马光的政治理念和王安石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他认为宋朝当前的制度是相对合理的,只需要修补不需要改革。

    对边的策略则是‘以和代战’,不主张练兵打仗。

    他是全然的保守主义,与王安石的激烈变法走了两个极端。

    再再后来,新帝赵煦,也就是宋哲宗上位。

    这位皇帝继承了先帝的野心,重新启用了变法派。

    司马光的法度又再次被取缔了。

    对百姓来说,这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
    你要么一条道走到黑,坚持一种也算是个法子,左摇右摆始终态度不坚定算是个怎么回事儿啊?!

    今天这个政策,明天那个政策,这么玩儿是吧?!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